提格斯的普通日常

閱讀 生活 旅行 哲學 文學 舞蹈


在「自問」與「自答」之間

What if,what if,誰都是自己問題的答案;
What if,what if,誰都是自己答案的問題。

——陳珊妮老師於2008年創作了〈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這首歌,那一年,陳珊妮老師38歲,在而立與不惑之間。

前幾天上班通勤的路上,我忽然聽懂了這首歌,並深刻體悟到,有一種「孤獨」存在於「自問」與「自答」之間。


到底我們在哪一刻「獨立」了?

每個人生命的軌跡不盡相同,有些人可能於始於童年,有些人可能始於求學,有些人可能是始於職場,有些人可能始於親人朋友離世時⋯⋯,無論如何,我們終將有這麼一刻必須「獨自」面對某個什麼。

  • 是一種不知如何向他人提起,也確信他人無從回應起的什麼;
  • 是一種不失禮貌、各自安好的微笑揚眉聳肩;
  • 是面臨重大抉擇時,仰頭凝視空中的45度角;
  • 是身前一片迷霧,身後卻有一群人跟隨;
  • 是帶起耳機雙眼微閉的與世隔絕,如同楊德昌《一一》裡頭戴著耳機的吳念真。

而「獨立」通常伴隨著一點點無傷大雅的「寂寞」。

所謂寂寞,並不是因為「自問自答」,相反地,正是為了不這麼寂寞,才必須「自問自答」。因為我們逐漸意識到,有些問題與有些答案是不可共享與不可共鳴的,是經歷了與他人問答之後的惆悵,並學會了善解人意的孤獨。

What if,what if,誰都是自己問題的答案;
What if,what if,誰都是自己答案的問題。

「如果,如果⋯⋯」並不是消極的認命,並非就此徹底厭世,覺得世上再也沒有人可以與自己暢快的問答。取而代之的,我們重新拾起自己,學會自己陪伴自己:

誰都是自己問題的答案;誰都是自己答案的問題。

誰都有一輩子,好好想清楚。

並且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那就是,對與錯的總合

沒有「早知道」、沒有「悔不當初」⋯⋯,生命不過是一連串對與錯的總和。


而「日記」與「閱讀」作為一種「自問自答」的形式,是有效緩解寂寞的手段。

如同我生命中第一位深愛的人曾說的:「閱讀讓人比較不孤單,畢竟能在書裡找到共鳴。」

那年她正青春年華18,我則是年過20,初次品嚐孤寂,並幸運地被小野的書接住了,勉強從地獄爬了出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文章分類


文章存檔


索引標籤

Amazarashi (2) Slowly(App) (4) WWOOF (1) 〈未來づくり〉 (1) 《一一》 (1) 《不朽》 (3) 《人魚紀》 (1) 《其後それから》 (3) 《史前生活》 (5) 《嘔吐》 (3) 《大亨小傳》 (1) 《寂寞的遊戲》 (2)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 (1) 《我的完美日常》 (2) 《挪威的森林》 (5) 《求劍》 (1) 《王考》 (3)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1) 《白馬走過天亮》 (1) 《瞧,這個人》 (1) 《秀才的手錶》 (1) 《笑忘書》 (3) 《薛西弗斯的神話》 (1) 《這些人,那些事》 (1) 《這就是我》 (1) 《過於喧囂的孤獨》 (1) 《道德經》 (1) 《靜寂工人》 (1) 不朽 (4) 交友軟體 (1) 人生 (37) 信仰 (1) 分手考 (4) 卡夫卡 (1) 卡繆 (1) 吳念真 (1) 唐諾 (2) 在日本,作為一個旅人 (1) 奇遇 (8) 奼紫嫣紅開遍,我的職場故事 (1) 存在處境 (6) 孤獨 (19) 完美時刻 (5) 家族書寫 (4) 寂寞 (1) 寂寞經濟 (1) 寫作 (1) 寬容 (1) 尼采 (1) 後關係時期 (20) 情感教育 (1) (22) 慢跑 (2) 手書 (3) 打工換宿 (1) 擁抱 (2) 旅行 (11) 昆德拉 (7) 李維菁 (1) 村上春樹 (5) 桌球 (1) 楊德昌 (1) 死亡 (11) 沙特 (3) 溫柔的凝視 (16) 漂亮的人 (7) 獨旅 (8) 獨處 (9) 留言本 (2) 登山 (4) 直銷 (1) 神的遊戲 (14) 童偉格 (2) 精神操控 (1) 職涯隨筆 (5) 肉身 (5) 舞蹈 (6) 荒涼 (4) 薄情 (1) 袁哲生 (3) 言叔夏 (1) 說周到的話 (1) 財務自由 (1) 費茲傑羅 (1) 賴香吟 (7) 赫拉巴爾 (2) 過渡儀式 (1) 道別 (15) 遠方的鼓聲 (3) 重逢 (2) 閱讀 (1) 關係 (35) 陳珊妮 (2) 青春敘事 (10) 音樂 (1) 領導學 (14) 願愛無憂:情愛關係進行式 (1) 餘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