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後關係時期」的我們,到底該花多少心力回頭凝望這一路走來?又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回頭凝望呢?
昆德拉《笑忘書》:
在從前的日子裡,歷史還是緩緩前行的,為數不多的事件在人們的記憶裡悠然留下身影,交織成眾人熟悉的佈景。人們生活就在這幅佈景前,展現著種種令人驚奇的事蹟,演出扣人心弦的戲劇。如今,時間卻踏著大步前進。歷史事件如朝露般一閃即逝,晨光降臨即被遺忘;歷史事件不再是敘事者的背景布幕,它本身就引人注目,它以人們再熟悉不過的庸碌生活為背景,演出一樁樁令人驚奇的事蹟。
其實對於多數人而言,大多時候,不存在著所謂的「後關係時期」。日子是大步向前的,未來朝自己翻湧而至,我們已無力顧及當下,更別說有多餘的心力回頭凝望過去,甚至是回頭凝望那些與自己沒什麼關係的人物事件。
日子過去了就過去了,該留下的自然會留下;
關係結束了就結束了,該記得的自然會記得;
他人的事是他人的事,該知道的自然會知道;
又何需刻意多留下些什麼、多記得些什麼、多知道些什麼?
就如同成功人士告誡我們的:「你必須振作呀,繼續當個提供豐沛產能的生產要素。你看,有這麼多人依靠我們,我們越被依靠,便越有價值、越成功、越必然。」
我們必須冷冽決絕地向前跨著「必然」的步伐,讓停滯的人事物自然地向身後快速淡去。畢竟,人終有一死,關係也終有結束的一天,不是嗎?
但真的是如此嗎?
好比說,面對摯愛的離去,真的不需稍微停下腳步,讓道別的路程再稍微延長一些?
活在當下
我始終認為,那些朝當下遠離的(曾經)以及朝當下靠近的(期待)是同等重要的,都必須同等認真而嚴肅地對待。
擘劃未來(遙望遠方)或許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與那些即將遠離的(曾經)真摯道別(透過記憶、回憶、筆記⋯⋯),與那些即將靠近的(期待)共創當下(透過選擇、行動⋯⋯)。沒有真摯道別,遠離的將永遠與當下無關只能遁入虛無;沒有共創當下,靠近的將永遠與當下無關只能虛無飄渺。
後關係時期
所謂「後關係時期」,說穿了不外乎就是:
- 在每一日的結尾,預留些時間回顧自己到底做了些什麼;
- 在傷害與過錯成為事實後,預留些時間認清與反省自己;
- 在關係宣告結束後,預留些時間整理與他人一起走過的旅程;
- 接觸完重要新聞後,預留些時間閱讀那些被遺棄的人物事件。
至於,「如何不過度沉溺在不斷遠離的曾經」則是身處「後關係時期」的我們該特別留意的。
過猶不及。
Leave a Reply